打卡几字弯 黄河文化亘古流今

2023-07-31 09:39:21 来源:青橙融媒

托克托县境内的黄河

老牛湾黄河大峡谷


(资料图)

编前:

黄河落天,润泽大地;大河流经,喜乐安康;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母亲河流过的地方,几字弯上的呼和浩特闪耀着远古文明的光辉。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疆文化独具特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蒙古的具体体现。为进一步打造“北疆文化”品牌,不断提升首府文化能级,即日起本报推出“北疆文化”周刊,寻迹青城历史文化,提炼青城文明精神。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从青藏高原发端,呈“几”字形,自西向东流经九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滋养着大地万物,是中国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黄河内蒙古段位于“几”字形黄河的顶端,黄河上游的节点位于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黄河上游的最后一条支流大黑河在这里注入黄河。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青城独特的文化,当我们谈起黄河时,你可以看到,老牛湾黄河大峡谷的雄浑壮美;你可以听到,昭君的故事在这里继续传唱;你可以品尝到,托克托炖鱼的味道唇齿留香……

黄河流经 孕育文明

黄河从西发端,一路奔涌,在内蒙古画了一个优美的几字弯。黄河几字弯的右上角,是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县境内黄河岸边的河口村是黄河上游与中游的分界点,黄河从这里结束了它北上的征程,转而由北向南冲入黄土高原。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康建国说,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他解释道:“诞生在托克托县双河镇海生不浪村黄河北岸台地上的海生不浪文化,是典型的黄河沿岸的史前考古学文化。”

带着历史的印记,黄河奔涌向前的同时,河道的摇摆和水量的变化也影响了这里的自然生态条件,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会选择不同的居住地,城址的选择也会有很大变动,从而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存,这其中就有呼市人熟悉的云中郡和东胜卫古城。据康建国介绍,云中郡城池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当时在此设置了云中郡,位置在大黑河平原地带。这是呼和浩特地区最早有行政建置的开始,从城市发展历史来说,是最早的城镇。明代的东胜卫城修筑在黄河东侧的平地之上,位于今托克托县河口村附近。东胜卫作为明朝的重要屯兵地点,其据守的大黑河河口是重要的军用物资集散地和重要的黄河渡口、运输线。

河口古渡 见证历史

“你知道那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几十几道弯弯里有几十几条船,几十几条船上有几十几根杆……”在托克托县土生土长的王大爷已经83岁了,很小的时候他就会唱这首漫瀚调。歌声里的图景,仿佛重现了托克托县河口村渡口的高光时刻。在草原商路“万里茶道”的辉煌年代,托克托凭借其良好的黄河水运码头的地位,成为万里茶道上最先崛起的城镇之一,因此才有着“先有河口镇,后有托县城”的说法。

康建国告诉记者,河口在中国黄河水运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河口为中心的商户经营范围北至喀尔喀蒙古、俄罗斯,南达晋陕地区,东连察哈尔、京津地区,西接河套、宁夏、甘肃、新疆地区,所涉及的地域范围十分广阔。“根据史料记载,那时候光是在河口经营河渡的船舶就有200多只,河路船工有1000多人。商号90多家,号伙达2800多人。”康建国表示,河口的繁荣促成了从河口也就是呼和浩特到北京的一条新的商道的形成,这就是老一辈呼市人经常说的大京路。

民族交融 影响深远

回响在王大爷耳边的漫瀚调,是以山西、陕西等地的民歌为基础,混合以蒙汉双语的歌词,成为内蒙古西部地区最具特色的民歌种类。这种艺术形式,其实就是多民族交融、多文化碰撞的典型代表。与之类似的还有二人台,经典代表作《走西口》唱出了历史上那次走出山西的人口大迁徙,正是因为商路的发达、人口的迁移,才让内蒙古有了多民族共同生活的背景,他们的文化相互影响、融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内蒙古文化面貌。

民以食为天,同样从饮食的角度来讲,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们也有着明显的民族交融的烙印。在内蒙古西部区流行的莜面、炸糕、腌菜是典型的山西饮食;饸饹面、焙子等面食既是山西面食的传统,也是草原商路上的特色,方便快捷,特别是焙子能长期存放,成为远行客商的干粮;黄河岸边,托克托县流行的酸米饭、酸米汤以及就地取材的炖鱼,则明显带有码头饮食的特点,现在托克托县炖鱼技艺已经成为呼和浩特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备受欢迎……

青橙融媒记者 王璐 许婷


关键词:

上一篇: Safe Bulkers半年净利同比下降60%
下一篇: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