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8月7日,沙特阿美(Saudi Aramco)总裁、首席执行官阿敏·纳赛尔(Amin Nasser)当天表示,中国是阿美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不仅在原油市场方面,在化工产品增产方面也是如此,因此,阿美计划在中国进一步开展投资活动,目前正在评估一些在中国的相关项目,将适时公布其具体信息。
阿美豪掷重金加码对华合作
(相关资料图)
今年以来,国际原油供应商沙特阿美通过建立合资公司、参股中国企业、与地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等方式,豪掷重金推动同中国在石化等领域的合作,以多种方式不断加码,“重仓”中国市场。
今年3月26日,沙特阿美与北方工业集团、盘锦鑫诚实业集团共同签署股东协议,以30%、51%和19%的比例共同出资,在辽宁省盘锦市设立华锦阿美石化有限公司,建设包括一座日加工能力为30万桶的炼油厂和一座年产165万吨乙烯、200万吨对二甲苯的化工厂,预计总投资额将达837亿元人民币。
同日,沙特阿美又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签署非约束性合作备忘录,提出双方将在能源、金融、科研、创新、产业、人才等多个领域展开合作,旨在助力在广东省发展现代化可持续石化产业。
3月27日,沙特阿美又宣布,拟收购总部位于浙江杭州的炼化龙头企业荣盛石化10%股权,双方将就原油采购、原料供应、化学品销售、精炼化工产品销售、原油储存及技术分享等方面进行合作。根据协议,沙特阿美还将向荣盛石化旗下子公司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浙石化)供应48万桶/日的原油,为期20年。据法新社7月21日报道,沙特阿美公司表示,该项收购已于当日完成。
除此之外,由阿美旗下子公司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福建省能源石化集团、漳州九龙江集团合资投建的中沙古雷乙烯项目前期工程也于今年4月2日正式开工,这是福建省迄今一次性投资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
而宝钢股份也于5月3日宣布,与沙特阿美及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正式签约,共同在沙特建设全球首家绿色低碳全流程厚板工厂,拟建成年设计产能250万吨直接还原铁、150万吨厚板的全流程钢铁制造基地,主要服务于多个战略性工业领域。
阿美频频大手笔合作项目,表明了其决心加速对中国市场的布局,进一步拓展在中国的合作与发展。这无疑是中沙两国合作的新里程碑,为中沙未来的合作前景带来了更多的希望与机遇。
顺应格局变化抢夺中国市场
8月7日,沙特阿美发布报告称,其上半年净利620亿美元,同比下降29%,二季度净利润为301亿美元,比 2022 年创纪录的 484 亿美元下降 38%,当时4月至6月的三个月平均油价为每桶 114 美元,而今年为每桶 78 美元。但事实上,考虑到全球经济低迷、复苏乏力的情况,沙特阿美的收益下滑便“不足为奇”, 而且与其他石油巨头相比,阿美的表现已然算是不错,二季度,英国石油公司(bp)利润26亿美元,同比跌近70%;埃克森美孚净利润为79亿美元,同比下跌56%;雪佛龙利润60.1亿美元,同比下跌48%;壳牌和道达尔也只赚了50亿美元。
而在此背景下,沙特阿美仍决定维持其历史上最大的资本支出计划,2023年计划资本支出为450亿--550亿美元,为的是提高石油和天然气生产能力,并扩大下游石化项目。
一方面,尽管沙特在西方制裁影响下,获得了俄罗斯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但实际上,欧洲市场的增长潜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对于沙特来说,整个亚洲,特别是中国,是一块极有诱惑力的“大蛋糕”,也是未来发展的重心所在。也正因为此,今年3月沙特阿美公司首席执行官阿敏·纳赛尔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公司计划扩大和加强与中国在天然气制氢和制氨、合成燃料以及碳捕获利用和储存方面的合作,他指出,“中国的风投市场将孕育好的投资机会,我们对中国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充满期待,我们立志成为中国的全方位供应商,为中国长期能源安全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所需的能源与化学产品……我们还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双赢机会,同时也是我们扩大原油化工战略的一部分,即在中国建立世界领先的一体化下游产业,聚焦提高石油化工转换率”。 这既表明了沙特对中国市场的认可与预期,也反映了两国在全球经济中合作需求。
另一方面,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近年来致力于摆脱对化石燃料的过度依赖,实现经济的多样化发展,但包括“NEOM”项目和红海新城项目等在内的大型规划项目,均需要大量的石油收入做支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表示,沙特或需布伦特原油价格高于每桶 80 美元,才能维持其预算收支平衡。但由于疫情的影响,加之全球宏观经济的各种不利因素,目前市场需求场景仍非常模糊。尽管欧佩克+在沙特的带领下多次宣布大幅减产以提振油价,但弱于预期的经济复苏打压了市场情绪,加之欧佩克+联盟外国家意外增产等因素,使减产措施并未达到预期效果,近期布伦特原油价格仍比2022年9月下旬记录的水平低4--5美元/桶,比峰值低44 美元/桶,这给沙特“2030愿景”目标实现带来较大压力。
因此,锚定中国市场,拓展亚洲布局,是阿美面临挑战和动荡做出的立即反应,也是顺应国际能源格局变化的必然选择,同时,也体现了世界主要产油国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趋势的信心。
(作者系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环地中海研究院能源与生态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时代文娱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邮箱: 514 676 113@qq.com